您当前的位置:  传统文化 > 古建艺术
  • 山墙,潮汕本地俗称“厝角头”。气势恢宏、高耸挺拔的“厝角头”是潮汕民居的显眼之处。巨大的墙头是潮人认家的标志之一。
  • “在藏区,寺院建筑中的重要殿堂,如大的‘扎仓’(寺院团体单位名称,最大的单位为‘措钦’,其下是‘扎仓’,再下为‘康村’,最小的单位是‘米村’)以及颂经大堂女儿墙都是与白墙成鲜明对比的赭红色墙体。
  • 镬耳屋(huò ěr wū)又象征着官帽两耳,具“独占鳌头”之意,唯有功名的乡村方能采用,也是当时家境殷实的象征。别看镬耳屋灰头土脸,其貌不扬,在所用材料讲究,而且造工精细。
  • 关于门墩最早出现的时间,还无法作出确切的回答。门枕石早在汉代(公元前206年~公元220年)四合院形成的早期就开始使用了。或许从那时起,经过逐步演化,才成了如今见到的门墩了吧。
  • 什锦窗主要用在园林建筑及北京四合院住宅中,具有极强的装饰作用,形状多种多样,各种图案均采自造型优美的器皿、花卉、蔬果与几何图形。如玉壶、扇面、寿桃、五方、六方等等。
  • “雀替是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。宋代称‘角替’,清代称为‘雀替’,又称为‘插角’或‘托木’。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横材(梁、枋)与竖材(柱)相交处,作用是缩短梁枋的净跨度从而增强梁枋的荷载力;
  • 古代统治阶级对民居门环有很明确的等级规定。明史记载:“亲王府四城正门以丹漆金钉铜环;公王府大门绿油铜环;百官第中公侯门用金漆兽面锡环;一二品官门绿油兽面锡环;三至五品官门黑油锡环
  • 相传尧时立木牌于交通要道,供人书写谏言,针砭时弊。远古的华表皆为木制,东汉时期开始使用石柱作华表,华表的作用已经消失了,成为竖立在宫殿、桥梁、陵墓等前的大柱。
  • 燕国筒瓦,瓦身镶贴的三角形黻黼纹,交错排列分成两组。这类瓦可能是当时覆在宫殿墙头上保护墙头的“护墙瓦”。燕下都故城东西长约8公里,南北宽约4公里。中间有一南北纵贯的河道将其分为东西两城。
  • 俗话说的大家闺秀大门不出,二门不迈的二门,就是指的宅门中的垂花门。垂花门用垂莲柱加深出檐不占地面很符合二门的功能需要。妇女们在此寒暄、行礼、殷殷话别需要一定的空间,如果两根檐柱落了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