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平书院
和平书院,地处今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,为五代后唐工部侍郎黄峭弃官归隐时创建,是闽北历史上创办最早的书院。
<建筑结构>
和平书院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,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,坐东朝西,为西合院式天井院建筑。斗砖封火墙,单进厅,穿斗式构架。天井两侧及门楼后建廊楼,堂房地面高出天井和廊楼地面约1.6米,天井正中筑十三级石阶达堂房大厅。堂房面开五五间,中为厅堂,两侧作教室。堂房后封火墙外为三坡水附属建筑(厨房)。
书院内部
正门门楼的门窗砖刻阳文“和平书院”四个楷书大字。门楼无其他雕画装饰,质朴无华,门前空坪以小卵石铺筑几何图案空坪北侧一砖石构单体门墙,中间一大门,两边各一券拱小门,形似一“品”字,门顶略似一官帽形状,据说是暗喻“读书为做官,做官要做有品级的大官”,体现封建社会“学而优则仕”的思想意识。书院正大门楼内廊楼上正中一块枋上木刻展开的书卷图案,上镌四个大字,依稀可辨为“天开文运”。
进入书院大厅,必须登十三级台阶,前六级为努力读书,从第七级开始为七品至一品,寓意步步高升。大门上方的木雕月梁像打开书卷的样子,寓意“开卷有益”。书院正厅为授课之所,正上方悬一匾,上书“万世师表”四字。
书院台阶
<文化底蕴>
自宋以后,和平书院逐渐成为一所地方性学校,吸引了一大批历史上著名人物到书院讲学。宋代著名理学大师朱熹、程门立雪的杨时都曾到和平书院讲学布道。和平书院东面门上的“和平书院”四字就是朱熹题写,伫立其下,犹闻那铁勾银划弥漫的墨香。和平历史上文化教育发达,营造了和平千余年读书求学的氛围,文风炽盛,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英才人杰。宋代大理丞黄通、司农卿黄伸、榜眼龙阁侍制上官均、元代国史编修、文学家黄清老等,都是身着青衫从和平书院走出,跨入峨冠博带的人臣之列的。
书院太师椅
唐时,黄峭之父从河南到邵武做官时,发现和平水向西流,非同一般,因此把家安置在和平。其子果真应证了和平风水好,十八岁考上进士,官至五代后唐工部侍郎。在朝做官时,黄峭最大的抱负就是复唐,在感到复唐无望时就弃官归隐到和平,并创办了和平书院。黄峭娶妻妾三房(上官氏、吴氏、郑氏),三妻各生七子,共二十一子。中国社会几千年来的传统习惯总是子孙承袭、依靠父辈的福荫,父母为子孙营造安乐窝。而黄峭却能摒弃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,告诫子孙“漫云富贵由天定,三七男儿当自强”,教育后人自强自立,不袭父荫,毅然分遣子孙远走他乡自己开拓创业,繁衍发展。
书院外部马头墙
现存的和平书院位于古镇区西北隅,据清咸丰五年《邵武县志》载,为乾隆三十四年(1769年)应士民黄浩然等所请,于文昌阁辟地复建,“以唐宋旧名名之。”知府张凤孙曾作《记》。
站在厅堂内,环视这千年学府,朗朗的读书声仿佛就在耳边回响。和平书院是邵武最早的书院,也是邵武现今唯一留存的书院,但愿和平书院的墨香在古镇上空恒久不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