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建档案】龙门石窟

栏目:古建档案 发布时间:2017-08-27
龙门石窟,位于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口处,距市区12.5公里,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(公元493年),之后历经东魏、西魏、北齐、隋、唐、五代、宋等朝代400余年的营造,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,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,南北长1000多米。

1.jpg

龙门石窟

龙门石窟,位于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口处,距市区12.5公里,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(公元493年),之后历经东魏、西魏、北齐、隋、唐、五代、宋等朝代400余年的营造,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,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,南北长1000多米。现存石窟1300多个,佛洞、佛龛2345个,佛塔50多座,佛像10万多尊。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,通高17.14米,头高4米,耳长1.9米,这座依据《华严经》雕凿的摩崖式佛龛,以雍容大度、气宇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,用一周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,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。

1.jpg

卢舍那佛

这组雕像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,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;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,每个只有2厘米,称为微雕。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,北魏洞窟约占30%,唐代占60%,其他朝代仅占10%。

名胜之数魏碑精华

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大、中型洞窟50多个。古阳洞、宾阳中洞、莲花洞、皇甫公窟、魏字洞、普泰洞、火烧洞、慈香窑、路洞等,为北魏时期的代表洞窟;潜溪寺、宾阳南洞、宾阳北洞(以上两洞的洞窟及窟顶装饰完成于北魏,佛像完成于隋和初唐)

1.jpg

万佛洞

另有历代造像题记和碑刻3600多品,其中“龙门二十品”是书法魏碑精华,褚遂良所书的“伊阙佛龛之碑”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。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,跨越朝代多,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、经济、宗教、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,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。龙门石窟规模宏大,气势磅礴,窟内造像雕刻精湛,内容题材丰富。它和敦煌莫高窟、大同云岗石窟,共同组成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。

1.jpg

龙门二十品

幽幽白园历史悠久

白居易,字乐天,晚年居住洛阳18年。虽尊为“少傅”,但一生清贫,喜酒善诗,在龙门修香山寺,开八节滩,对龙门山水十分眷恋,死后遵嘱葬于此。

1.jpg

白园

白园内主要景点有青谷区、乐天堂、诗廊、墓体区、日本书法廊、道诗书屋等10余处。青谷区位于两山之间,有白池、听伊亭、石板桥、松竹和白莲。进入青谷区瀑布飞泻,池水荡漾,竹林清风,白莲飘香,使人心旷神怡;乐天堂依山傍水,面对青谷,是诗人作诗会友之处,室内自然山石裸露,汉白玉塑像潇洒自然,静座山石之上,给人以深思明世之感。站在乐天堂前,可深切回味诗人原作“门前常流水,墙上多高树,竹径绕荷池,萦回百余步”的内涵;诗廊立石38块,由国内名家书写,行、草、篆、隶齐全,既可以欣赏白居易的名作,又可以领略书法艺术之美。日本书法廊是为中日书法交流而建,多为当代日本书法名家之作,于2000年3月建对外开放。墓体区位于琵琶峰顶,从牡丹坛拾级而上即可到达。这里有白居易墓、卧石碑、乌头门及中外仰慕白居易的客人及族裔的立石。墓前型石铺地,墓后草坪如毯,周围翠柏环抱,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。

石窟现状

1.jpg

大佛

龙门石窟的石像不知是自然风化还是人为破坏,已经所剩无几了,但这些创伤更增添历史沧桑感,厚重感。截至2013年,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、佛塔70余座。

保护修缮

龙门石窟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1982年龙门风景名胜区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。

1.jpg

龙门石窟夜景

这些形制瑰异、琳琅满目的石刻艺术品,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域外文明交汇融合的珍贵记录。现在的石窟更像一个老人,慢悠悠的诉说这古典的历史。让世界惊叹中国建筑之美!